每一個精鑄企業的老總都希望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產品銷路。但在精鑄行業要提高質量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卻不見得容易。
因為精鑄產品在制作過程中是看不出來的。產品通過制模、制殼、澆注、清砂、拋丸直到檢驗才知道合格與不合格。大部分工廠后靠修補焊接來提高產品合格率。好多工廠修補焊人員比制殼澆注人還多,費用很大同時對產品表面質量也不好。那是由于這行業的勞動強度大、人員素質低、管理難度大、節能意識低等原因,造成了提高質量是難上加難;再由于這行業技術力量要求高,品種多,和人員流動大,更讓企業老總頭痛;和加上原材料價格浮動快,而產品價格提高不能同步,工廠提高質量感到難度大。
下面我根據對多家廠的服務體會,淺談主要三個方面的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的必要手段:
1.嚴格管理制度,提高工作效率。我遇到有個工廠,當時總共工人有42人,水玻璃工藝生產碳鋼類鑄件,每個月多只能生產40噸鑄件。我了解了一下,前面制模、制殼、澆注人員也只有20人,有一半以上的人員集中在后整理上。為啥呢?主要出來的產品不好,需要焊補打磨,檢驗要3-4次才過關。當時也沒啥管理制度,工作和工資是老板說了算,這樣開了兩年,老板還是沒賺到錢,而且感覺很累。后來我根據此廠的自身情況制定了一套簡單的管理制度,工資改為與質量掛鉤計件發放,增加蠟模、制殼、澆注環節中的檢驗兼統計人員,每批產品在中間過程中必須通過檢驗并統計當場開單子,使每道操作工人自己要技術,做到了多提問,多探討,提高了自身質量意識,操作也細心了。從而質量也提高了,后整理修補量減少了,人員也減少了。到后來總工人只用40人,經過2個月的調整后,每月做到了78噸成品鑄件,產量翻了一翻,人員反而減少了。老板也覺得沒以前累了,產量也上去了。所以在管理上下功夫很重要,每個企業都要有符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的管理規章制度。同時制定規章時,也要考慮工人的勞動成果和實際環境相互配合。因為勞動強度大、工作環境差,操作人員很難滿足工作要求,也會引起質量不穩定。因此嚴格管理制度是企業效益的,每個企業必須重視。
2.降低成本,首先要提高質量,提高合格率。提到降低成本,工廠引進了為先進實用的懸浮切割機,切割精度大大提高,速度也有原來的1噸/天,提高1.7噸/天,每天減少也就等于是沒有增加其它成本的前提下多切0.7噸,按市場價格也就是每天節約了700元的的費用支出;降低了切割不良引起的報廢率,提高率,減少焊補打磨率。切割片損耗是原來的1/3,耗材大幅度降低,也無需專業操作人員,這樣的工藝改進每月可節約45000元的費用支出 真正降低耗材成本,才能做好節能。大多沒有效益的廠就虧在這里沒把握好正確選用工藝改進,而大多有經濟效益的同行企業都有一個理性敏銳的眼光,真正理性選擇適合工藝需求的設備才是重要的。
3.提高質量,規范工藝。一個好的企業需要一個或,幾個好的技術老師很重要。好的技術老師不僅要會及時分析產品缺陷和解決缺陷的方法;重要的是要在生產過程中控制缺陷的產生,使產品做的穩定。有些老板看技術老師很忙,哪里有問題了,跑到哪里,很是忙碌,認為是個好老師。實際那是一種“亡羊補牢”的方法,不可取。真正的技術老師是用敏銳的分析眼光看問題,監督主要質量環節,把缺陷控制在生產過程之外,雖平平淡淡,但效益很大,那才是“真正的老師”。但他必須用一整套嚴格的工藝操作規程(可分各部門規程:蠟型、制殼、澆注、后整理及熱處理工藝規程)來監督每一道生產工序,同時產品的質量,有規模的廠做了《體系認證》,那是必要的。有個企業當時用了3個焊接工并很忙,經常加班,后來通過工藝修正改進后,產量翻了個倍,焊接工也只用了2個,也很少加班。那就是技術的改進和規范的工藝是質量的基礎。